《昆虫学报》
相比其他软萌的小动物,女孩子们看到螳螂、飞蛾,或许会浑身起鸡皮疙瘩,然后大叫着跑开。但如果你看到男孩吕泽逸拍的照片,说不定会立刻爱上这些小生灵。15岁的“昆虫男孩”吕泽逸,痴迷昆虫,热爱大自然。从10岁到现在,他在家中养了近200个品种、800只昆虫,并为它们拍摄了百余张写真。你很难想象,这些高水准的照片竟出自一个15岁孩子之手。
3岁时“围观”昆虫,种下兴趣的种子
吕泽逸是南京市河西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在他的朋友圈里,每天都记录有趣的昆虫。在微距镜头下,这些微小的“虫虫特工队”看起来充满神秘和魔幻感:中华屏顶螳举着坚硬的锯齿状前肢,好似扛着两把大刀,威风凛凛;华丽的金属螳螂羽化48小时后,颜值达到巅峰,泛着迷人的金属光泽;一只摩尔螽正在蜕皮,纹路在镜头下清晰可见;天然大眼萌的跳蛛,可爱搞怪,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大眼睛……这些小昆虫的身体细节被放大,乌溜溜的眼睛,表情可爱,动作逗趣,吕泽逸用相机营造了一个无比神奇的昆虫世界。
“我3岁时,全家人搬到河西新家,外婆把后院改造成一片菜园。一有空闲,我就蹲在小园子里观察青虫,看蚂蚁搬家、蝴蝶飞来飞去,一看就是半天。”吕泽逸经常问外婆:“这是什么虫呀?”如果观察到一只奇异的小虫,外婆也答不上来,祖孙俩就小心翼翼地用容器采集小虫,然后一起在网上和昆虫图鉴书上寻找答案。吕泽逸这才知道,原来一只小小虫子的背后是如此庞大而有趣的家族。
小学四年级时,吕泽逸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擅长昆虫摄影的“虫友”,看到他拍的犹如童话世界般的微距昆虫摄影作品,吕泽逸深受启发,于是一头扎进了探索小虫之美的昆虫摄影中。
父亲知道吕泽逸痴迷昆虫,在他10岁生日时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只漂亮的眼斑螳螂。这个长相奇特的小家伙生活在江西、福建一带。从此,吕泽逸每月存下50元零花钱,用来收集各种心仪的螳螂,像弧纹螳、巨腿螳、纤柔螳、金属螳螂、中华屏顶螳、纤细刀螳、云南亚叶螳等等。他在昆虫学科上的知识越积累越多,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房间改造成工作室,小世界里有大精彩
为方便观察昆虫习性,并用相机记录下来,吕泽逸把自己的房间改造成工作室,并养了不少昆虫。在他的小天地里,各种昆虫饲养盒、照片、标本盒是最吸引眼球的物件。
“最多的时候,房间里放了100多个亚克力饲养盒,挺壮观的,养的大部分是螳螂。因为螳螂的肢体语言很丰富,我最喜欢拍它们。”吕泽逸说,便宜的小虫大约50元到80元一只,像他心爱的叶背螳,一龄若虫要卖到1000多元一只。
“一只叶背螳成虫要卖到6000元至元。”吕泽逸说,爸妈支持他的兴趣,将他每月的零花钱涨到100元,但还是远远不够。他就查阅大量资料,在房间里建造生长室,准备好饲养盒、水、食物,帮助这些小生灵成长。
“昆虫的寿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我从一龄若虫养起,一来买起来不贵,二来可以拍到它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很有意思。”吕泽逸笑着说。
吕泽逸刚开始摄影用的是一部手机,直到小学六年级时才得到属于自己的一部尼康D90。为了留住昆虫的美丽瞬间,他还迷上了昆虫科普书,摸索拍摄技巧,写了厚厚的笔记。
“昆虫的生存环境要比一般的动物复杂得多,体型又小巧,因此要想拍好它们,设备和技术不是首要的,只有熟悉了解昆虫的习性,才能事半功倍。”吕泽逸说,他在各种昆虫贴吧里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爱好者,大家互相交流。为了研究昆虫,吕泽逸常要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还要为昆虫们拍写真、记笔记。昆虫死后,他舍不得扔,还学着制作成昆虫标本。时间久了,他成了同学们公认的“昆虫专家”。
“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回家先做作业,我回家先伺候小虫子。其实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就像养花草一样定时管理,三四天喂一次食、喷水就行。而且对昆虫的热爱,还变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吕泽逸说,父母对自己的爱好很支持。爸爸特别热爱大自然和动物,妈妈虽不太了解昆虫,但认为昆虫摄影这一爱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眼光、技巧以及耐心。男孩子有机会去观察和探索大自然,总比在家玩网游强得多。
吕泽逸上初二后,爸爸担心他耽误学习,只允许他保留最心爱的4只昆虫,其余的都送给了虫友。好在后来吕泽逸被一所知名国际学校提前录取,如今他养的虫虫大家族再度恢复往日的“兴旺”。
上一篇:读《自然笔记·昆虫印象》有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