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报》
人类已无法回避食物与环境的冲突,一些专家还对此提出打印生产食物、发展立体农业等生产方式。看来,未来食物的生产方式可能会完全颠覆人们现有的认知。
在经典科幻电影《回到未来2》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男主角穿越到未来后,他的妻子拿出一个跟手掌心差不多大的小披萨,放进一个机器里,等到再拿出来时,就变成了一个12寸的大披萨。这在当时引起了热议,让人们纷纷猜想未来的食物会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不管变化的程度如何,食物在未来终究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粮食紧缩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个无法回避的危机。世界人口在本世纪中期将突破90亿,粮食供应至少需要50%的增长,这意味着,要想养活全人类,还需要更多的耕地、更多的森林和更大的工业化生产规模,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早已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如此一来,传统的食物生产模式面临革新,未来食物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无法逃避的改变“食物”与“环境”的冲突
2019年初,北半球欧洲冬季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北美地区异常寒冷;南半球澳大利亚则发生了严重的热浪。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各界保护环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世界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粮食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若按照传统形式扩大生产,只会加剧全球变暖,加重环境的破坏。
畜牧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养殖过程中,动物需要大量植物供养,利用其中的能量来保持身体的温暖、移动和呼吸,才能促进生长,满足生产需求。但同时,它们每增长一公斤肉就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普通集中化养殖场生产的牛肉,与蔬菜和谷物比起来,平均每卡路里食物热量所耗用的水是后两者的近8倍,土地是160倍。然而,就算传统的畜牧业努力提高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也不一定能跟上全球对蛋白质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断增加的人口、日益脆弱的环境、持续消耗的资源,都在推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食物革命。昆虫、人造肉和会“滴血”的素汉堡,可能都会出现在人类未来的餐桌上。
科技将成为未来食物生产的主要力量,人造食物的发展印证了这一事实,但高昂的成本和味道上的缺陷还是目前亟待突破的关卡,要做到市场全面普及,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英国BBC在2018年曾报道,每年需屠宰700亿只动物,才能维持70亿人口对肉类的需求,全球约有70%的农地用来养殖动物,60%的谷物用来喂养动物。除了动物养殖,全球3%的温室气体可归因于乳制品生产。经过大致统计,乳制品和肉类生产占全球耕地面积的75%,相当于美国加上中国、欧盟和澳大利亚这么大。
科学家们虽已得出结论:减少肉食可以帮助减轻全球粮食生产的环境压力。但单纯地呼吁人们减少肉食,实际作用并不大,甚至会引起一些人的抵触。有反对者讥笑道:农作物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水和耕地,使用的农药还会污染土壤,种什么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小影响,那大家只好不吃东西了。这种说法虽然偏激,但却反映出人类一贯的耕作方式必须做出改变——根据美国农业部研究发现,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壤侵蚀的加剧、极端天气的频发,正在破坏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传统的农作物生产已无法持续。
除了与环境的冲突,人们越来越高的食物要求,也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饮食健康化是人类未来的食物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有超过15亿人超重和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英国名厨、餐饮企业家Jamie Oliver对此表示:“含有更多谷物,更少糖和更多水果和蔬菜的食物将成为人们消费的常态。现在,我们有太多不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方式,太多的食物浪费,所有这些都需要解决。我还认为,到2040年,科学对食物的影响将是非常强大的。”
未来的食物不仅要满足人类巨大的需求,还要减缓与环境的冲突。由此看来,一场不可避免的食物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新”食物的疯狂来袭人造肉、昆虫和“滴血”的素汉堡
早在1931年,温斯顿·丘吉尔就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只生产鸡肉部分,而不是整个动物,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浪费。当时大多数人都觉得丘吉尔疯了。如今,科研人员愁的不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将这些食品融入大众市场。
美国公司Just Meat是人造肉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他们通过从健康的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培育,致力于肉类生产彻底工业化,无需饲养禽畜。去年,该公司宣布其第一批人造肉产品将正式进入美国和亚洲国家的各大餐厅,包括鸡块、鹅肝和香肠。此项技术的发展,将大大降低肉类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遗憾的是,现在生产450克的人造牛肉就要花费约2400美元,成本高昂是人造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昆虫假死行为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