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报

飞蛾扑火的原因是因为昆虫趋光吗?蛾子有不一 

来源: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01

夏夜每当灯光亮起时,就是夜行昆虫活跃的时间。别说在户外,即使是在大楼里,也或多或少有虫子在灯光周围翩翩起舞。

为什么昆虫喜欢灯?相信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通常,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喜欢光。或者:因为昆虫有趋光性。

是的,从小就开始认识自然,昆虫趋光性的现象和特征已经牢牢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例如,飞蛾扑火被认为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昆虫趋光性的有力证明。

但如果这只是一个人性化的词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昆虫的历史。

让我们从飞蛾扑火开始。

让我们仔细看看飞蛾扑火的飞行路径。不难发现,很少有飞蛾直接冲向灯光,它们的飞行路线是歪斜的,看起来一点都不规则。感觉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走在路上,浑身发抖,试图避开面前的路灯。

针对此事,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记录了飞蛾扑火的飞行轨迹。它看起来像这样:

你看,你是不是喝醉了?

如果飞蛾那么喜欢光,为什么不直接飞向光源呢?不是更省力吗?为什么要绕来绕去?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难道真的是因为飞蛾扑火的趋光性?

这个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古老的不公正。虫子确实冤枉了。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将它们的行为概括为趋光性可能是正确的。但飞蛾有话要说,它们冲向灯光,不是因为它们喜欢灯光,而是人造光源的受害者。

怎么说呢,先从昆虫导航的本能说起。

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光是最重要的导航方式。人类通过识别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北、南、东、西,动物则依靠太阳、月亮和星星来定位和移动。许多昆虫也是如此。

但是,由于眼睛结构的不同,昆虫眼睛中的自然光与我们观察到的不同。

要说到这个,首先要提一下偏振光的概念。

对于人眼来说,无论天空光线的方向如何,我们只能感觉到一个变量:强度。人眼无法直接分辨头顶上方的光是从哪里来的。昆虫则不同。它们的复眼结构类似于偏光片,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平行于偏光方向的振动通过,所以进入复眼的光是具有一定振动方向的光,也就是昆虫依赖光。导航能力。

再举一个3D电影的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3D 电影使用两个摄像头同时捕捉一个物体的两个图像,并将它们同时投影到屏幕上。如果不戴3D眼镜,看屏幕会出现重影。 3D眼镜的镜片相当于两个偏光片,与左右摄像机的偏光方向相同。这样,两个图像分别通过两个眼镜观察,在观看者的脑海中形成一个三维图像。

昆虫是戴着 3D 眼镜观察世界的生物,自然光赋予它们导航的能力。这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有眼睛的生物的出现。从这些生物出现眼睛的那一刻起,这个光敏器官就会引导它们通过光源导航它们的动作。眼睛的外观非常重要,以至于一些科学家认为眼睛的进化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

比如著名的三叶虫进??化出了六边形复眼,可以通过感知天空的偏振光来辨别方向。

后来,昆虫进化出了更复杂的眼睛。蜜蜂有三??只单眼和两只复眼。每只复眼有6300个小眼睛。这些小眼睛可以根据太阳的偏振光来确定太阳的位置,然后以太阳为方位来确定方向。因此,蜜蜂在野外寻花后,可以准确地将同伴带到所发现的花丛中。

至于昆虫的导航,科学家们也把帝王蝶的迁徙作为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这群小虫子,依靠天空的偏振光,可以完成数千公里的迁徙。

人类早就认识到偏振光现象。人眼虽然不能分辨偏振光,但不代表不能使用偏振光。

当维京人统治北欧时,还没有引入指南针。他们使用偏振光在广阔的大海上保持航向。维京人使用称为日光石的方解石来确定方向。它实际上是结晶碳酸钙。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它可以将自然光分解为两种偏振光。因此,维京人可以利用太阳来确定方向。即使看不到太阳,太阳石也可以提供大致的方向,使它们不会偏航。

这些细节也可以在美剧《维京人传奇》中找到。维京人使用这项技术横渡北大西洋,成为第一批抵达北美的欧洲人。

上一篇:第五人格:昆虫学者像极了“老版红蝶”,伤害
下一篇:没有了